搜索

育儿补贴:迈向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破局之举

[复制链接]
西班牙第二帅 发表于 前天 09: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新的育儿补贴方案正式公布,明确为家有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家庭每年发放3600元现金补贴。当前,我国正面临生育率持续走低、人口结构深度调整的严峻挑战,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释放出积极的生育支持信号。作为直接的现金转移支付形式,它意味着国家层面的生育支持政策已精准落地,开始为微观家庭提供实实在在的经济托举。

生育从来不是单一家庭的私事,而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国之大者”。千家万户的生育选择,共同勾勒出一个国家的人口走向——生育率的高低,直接牵动着宏观经济波动、社会结构稳定乃至国防实力的根基。然而,对普通家庭而言,生育决策往往系于眼前具体的经济考量。政府以财政补贴为杠杆激励生育,既是在微调微观家庭的成本收益,更是为实现国家宏观人口战略目标铺路搭桥。

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分担家庭养育成本,对于重塑社会生育观念、营造鼓励生育的政策氛围,具有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结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的“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来看,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政策支持体系正在逐渐成型。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在切实降低养育机会成本、重塑社会分工、加强政策保障、引导社会观念变革等方面持续发力。

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降低家庭养育幼儿的成本。0—3岁的托育服务是当前育儿支持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由于托育费用高昂和普惠性托位供给不足,新生儿母亲在生育后往往面临高质量育儿和职业发展的两难抉择。这可能会导致家庭收入损失和女性个人职业发展受阻,是个体家庭生育决策中最重要的机会成本。政府应将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作为生育支持体系的配套措施。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补贴用人单位或社区、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系统建设质量有保障、价格可负担的托育机构。只有当托育服务社会化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女性才能从繁重的育儿负担中解脱出来,平衡家庭与工作之间的矛盾,其生育意愿才可能得到实质性提升。

进一步完善育儿假制度,强化父亲的共同育儿责任。传统观念普遍认为育儿是母亲的天职。当育儿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完全由女性承担时,夫妻在生育问题上更容易产生分歧,从而导致生育率降低。设立独立的、不可转让的“父亲育儿假”,或对父亲提供有吸引力的休假津贴,鼓励父亲为育儿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不仅能减轻母亲的负担,更有助于从家庭内部打破传统的性别分工。当养育孩子成为父母双方共同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时,整个社会的生育文化和职场环境才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

推动根除职场性别歧视,保障女性生育权利。对于职业女性而言,因生育带来的职业生涯中断、降薪或失业风险是生育意愿偏低的重要原因。尽管法律明文禁止性别歧视,但针对孕产女性的“隐性歧视”屡见不鲜。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对涉嫌孕产歧视的企业实行“零容忍”,并建立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同时,探索对雇佣育龄女性较多的企业给予收优惠或补贴,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转化为经济激励,从源头上改变“不愿招、不敢用”女员工的困局。

引导社会观念变革,为育儿“内卷”降温。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既需要制度层面的支撑,亦离不开文化层面的滋养。当下,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催生了愈演愈烈的“育儿内卷”——从早教班到学区房,家长们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和经济双重压力,这无形中推高了生育的隐性门槛。政府与社会各界应协同发力,倡导理性、多元的育儿观和成才观,推动教育评价体系向科学方向改革,为孩子成长“减负”。一个轻松包容的社会生态,本身就是对生育意愿最有力的提振。

归根结底,真正的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一项系统性生态工程。它需要普惠托育服务为家庭养育“托底护航”,需要父亲深度参与的育儿假来重塑家庭分工,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来捍卫女性的职场权益,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驱散育儿道路上的“内卷”阴霾。唯有如此,生育友好才能从政策愿景转化为社会现实。(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 张艳玲



                    【责任编辑:申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我们

×
西班牙华人网 http://www.bbs.eus 专业服务西班牙华人20年。
评论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热点图文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西班牙华人网

GMT+1, 2025-8-1 19:34 , Processed in 0.07225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