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特朗普威胁全球加税,冯德莱恩却飞往北京,什么信号 ...

[复制链接]
薇可馨 发表于 昨天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如果特朗普不会做总统,那么欧盟将与美国断交。”
特朗普前脚刚宣布全球统一关,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后脚就飞往北京。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施压全球时,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学会反抗
美国国内企业也抱怨供应链中断,消费品价格上涨,部分地区出现裁员风险。


冯德莱恩此行北京,实际是在向华盛顿表明:欧盟有其他合作方向,美国不是必选项
蛮横的重拳
风暴的中心,是特朗普和他那份“全球统一15%关税”的计划。这听起来像一记不分敌我的无差别攻击,是他标志性的极限施压。


但掀开这层唬人的外衣,底下却是藏不住的焦虑。白宫高级顾问都承认,特朗普本人对僵持的局面“极度焦虑”。
他发起的贸易战,并没换来预想的胜利,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印度、巴西、加拿大等国联手抵制的泥潭。


更要命的火,烧在美国国内。
超过68%的中小企业哀叹供应链断裂,零售货架上的消费品价格悄悄涨了5%到7%。曾经的制造业重镇,甚至开始讨论裁员的风险。
这种时候,特朗普急需一场胜利来稳住阵脚。


于是,他一边高喊“中美谈判接近尾声”,一边向世界挥舞关税大棒,虚张声势的背后,是急于收拾残局的迫切。
日本当成儆猴的鸡
为了证明自己的关税大棒威力尚存,特朗普需要一个“榜样”。他选中的,是盟友日本
日本政府最终选择了妥协,与美国签下15%的关税协议。


然而,这盆递给华盛顿的冷水,却在国内泼成了一场大火。产业界叫苦不迭,超过七成五的网民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愤怒。
美国财长贝森特甚至还不忘补上一刀,警告日本若执行不力,25%的惩罚性关税随时会回来。
杀鸡儆猴的戏码演砸了。日本的遭遇,照出了向美国妥协的惨淡下场


法国的农民还在抗议,德国的制造业一片惨淡,欧盟内部本就一团乱麻。如果再任由美国拿捏,日子就没法过了。
欧盟在六月悄悄通过了一份《对外经济战略白皮书》,里面的核心思想很明确: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强化和中国的合作。这不只是一份文件,更像是一份独立宣言。


冯德莱恩的北京之行
带着这份宣言,冯德莱恩来到了北京。
她的任务很微妙,既要应对内部的经济困境,又要向大洋彼岸的特朗普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欧盟,不是非你不可,我们有别的选择。


她想走一条中间路线。
在北京,她尝试提出扩大市场准入,希望把关税谈判的议题拉得更宽。这趟访问,本质上是一次战略试探,一次精心计算的政治表演。
她要把对中国的访问,变成与美国谈判桌上的筹码。


通过展现欧盟的“独立性”,来逼迫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让步。这个算盘,打得不可谓不精明
然而,她似乎忽略了一点:牌桌的另一端,坐着的是一个同样精明的玩家。
北京的待客之道
对于冯德莱恩的来意,中方洞若观火


北京认为,欧盟缺乏最基本的诚意。
前脚刚以各种名义制裁中国企业、调查中国电动车,后脚就想来谈合作、要支持?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所以中方用行动表达了态度。这次访问,是“应欧方提议”而来,接待规格被明显压缩。


访问时间缩短到仅有一天,没有铺张的欢迎仪式,更没有例行的欢迎晚宴
这种“短促而冷淡”的安排,胜过千言万语。潜台词很清楚:我们愿意谈,但想把中国当成你对美博弈的棋子,对不起,此路不通。
会谈中,中方对冯德莱恩的老调重弹反应平淡。合作可以,但必须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想空手套白狼,没门。


尽管气氛微妙,双方还是达成了一项务实共识,建立“中欧贸易便利化联合机制”。
这算是给足了面子,但也仅限于此。下一次高层接触?欧盟内部人士透露,可能要等到秋天了
选择直接掀桌子
特朗普的如意算盘,是逼迫全世界接受他的规则。但现实是,响应者寥寥。


印度、巴西、加拿大纷纷表态,拒绝让步,强调关税主权。欧盟贸易委员更是公开批评特朗普的计划“不具备可执行性”。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而是一场围绕全球秩序的暗战。特朗普想用冷战时期的单边主义逻辑,去解决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时代性的错位。


他扔出的那颗“15%关税”石子,激起的不是顺从的涟漪,而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反弹风暴。
棋局,早已超出了他的控制。冯德莱恩的北京之行,只是这盘失控棋局中的一步。她没能如愿借到东风,反而暴露了欧盟在巨人夹缝中求生的窘迫。
特朗普想单方面结束这场由他开启的游戏,恐怕,世界已经不会再给他这个机会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我们

×
西班牙华人网 http://www.bbs.eus 专业服务西班牙华人20年。
评论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西班牙华人网

GMT+1, 2025-7-27 03:28 , Processed in 0.05403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