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弘:俄乌和谈僵局背后是“三观冲突”

[复制链接]
7月23日,俄乌第三次伊斯坦布尔和谈仅持续一小时便匆匆落幕,双方在关键议题上毫无进展,仅就战俘交换等人道主义问题达成部分共识。和谈迟迟难以突破的症结,不仅在于领土、安全等具体问题上的僵持不下,更本质的原因在于俄罗斯与乌克兰和西方世界存在的严重“三观分歧”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调和。
首先,这场冲突的爆发,是冷战后俄罗斯同西方在安全观上的必然分歧。冷战结束后,尽管国际安全环境显著改善,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仍坚持阵营政治,持续扩张其主导的欧洲安全体系。许多西方国家固守“加入北约是主权国家的自由”,无视俄罗斯的反对与警告,导致莫斯科在欧洲安全架构中被严重边缘化。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核大国,俄罗斯始终将后苏联地区视为战略核心利益区,反对北约在其周边扩张,反对西方逼迫相关国家“选边站队”。俄方将乌克兰视为自身的战略红线,在多次警告无果后,俄方在2022年2月发起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俄罗斯多次强调,俄乌和谈必须触及乌克兰危机的根源性问题,要求乌克兰必须“中立化”“去北约化”和“去军事化”,要求北约承诺放弃东扩。乌克兰则坚持加入北约,坚持要求美国为首的北约向其提供战后安全保障。大部分欧洲国家和乌克兰都拒绝承诺基辅放弃加入北约,拒绝任何“割地求和”和解除武装。
其次,冲突谈判屡屡无法取得进展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国家间国际秩序观的深层结构性矛盾。换言之,是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与现实主义国际秩序的碰撞,也是西方中心主义格局与俄罗斯主张的多极世界格局的对立。俄罗斯战略界有声音认为,冷战后形成的“单极世界”正在瓦解,新兴经济体与全球南方的影响力快速上升,他们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秩序,反对西方垄断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的主导权。
                          俄罗斯将自身定位为世界“主权中心之一”,称其“肩负着维护全球力量平衡、推动多极国际体系建设的独特历史使命”。自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以来,俄罗斯的现实主义外交逐渐成形,更加倾向于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外交,不惜使用武力回击西方的战略挑战。俄乌冲突三年来,一些国家开始以“二分法”审视世界,将其划分为“友好国家”与“非友好国家”。一方面,俄方坚持以实力为基础与西方博弈,既坚持短期的现实利益,也不放弃长期的战略诉求。反观西方,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虽然积极推动俄乌和谈,但看重的是俄乌和谈的短期停火效果,不愿意在战略层面对俄妥协。美国为首的西方仍在极力维护基于“西方规则”的国际秩序,继续在全球推广西方价值观主导的政治体系,推行自由化、全球化的经济模式,扩张单边主义的北约安全架构。
再次,冲突持续延宕的背后,还存在明显的价值观分歧。乌克兰选择拥抱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观,而俄罗斯则主张维护“俄罗斯世界”的传统价值观。独立后的乌克兰将自身划入西方文明,将加入欧盟和北约视为“回归欧洲文明”的路径,并不认同“俄罗斯世界”的概念。2014年危机后,乌克兰加速推进“去俄化”,限制俄语使用、禁止俄罗斯媒体传播。因此,俄罗斯在和谈中多次提出保护俄语地位与俄罗斯族人利益、反对乌克兰极端反俄政策。泽连斯基政府明确否认乌克兰存在极端民族主义,不认可俄罗斯对其民族和文化政策的“指责”。
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积极支持乌克兰的价值观选择,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方面支持乌克兰融入西方世界。俄罗斯则将乌克兰的价值观选择视为战略威胁,强化与西方在价值观上的竞争。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普京多次提及保护“俄罗斯世界”,这并非仅指向保护海外俄罗斯侨民利益,而是意在构建基于历史、语言、文化、宗教和传统价值观的地缘空间。普京在2024年瓦尔代俱乐部发言中指出:“西方自由主义已走向退化,演变为对任何替代方案、任何主权独立思想的极端不容忍,甚至为新纳粹主义、恐怖主义等辩护。”在俄罗斯看来,乌克兰及其他后苏联国家都属于“俄罗斯世界”的范畴。     
总而言之,当前俄乌和谈僵局反映了冲突双方在三个层面的结构性矛盾:一是在安全架构上缺乏共同认知基础。二是对国际秩序的理解存在本质差异。三是在价值观取向上南辕北辙。鉴于双方既无法通过说服改变对方立场,也在短期内难以取得决定性军事胜利,解决冲突可能需要探索第三条路径,在管控危机的同时,搁置争议和冻结冲突或许是当前降低风险、减少伤亡的现实选择。(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西班牙华人网 http://www.bbs.eus 专业服务西班牙华人20年。
评论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西班牙华人网

GMT+1, 2025-7-27 03:30 , Processed in 0.83563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