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200万炮弹已到位!大决战即将开始?普京明白:该先向中国交底了 ...

[复制链接]
朝鲜那边给了俄罗斯1200万枚炮弹,这事儿不小。韩国国防部情报局在2025年7月13号放出来的消息,说是已经运了28000个集装箱的军火过去,如果全换成152毫米的炮弹,数量超过1200万枚!



除了这些炮弹,朝鲜还派了6000人去俄罗斯,这里面有1000个战斗工兵,还有5000名军事建设人员。他们的任务主要是扫雷和搞战后重建。韩国那边说,朝鲜派去的人里,已经有4700人受伤,600人确认死亡。这可不是口头上的支持,是实打实的参与。
大家都以为俄罗斯拿到这批军火,会立刻在前线搞出大动静。结果普京没急着开打,反而让外长拉夫罗夫先跑了一趟北京,去通个气。



这操作有点让人看不懂。炮弹都到手了,火力应该跟上才对,结果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7月12号先去了朝鲜元山,跟朝鲜外长崔善姬见了个面。第二天,他就直接飞到了北京,跟中国外长王毅谈了谈。
这节奏就很奇怪,全世界的眼睛都盯着俄乌战场,等着看是不是要决战了,俄罗斯自己却在忙着外交。拉夫ロ夫去北京,不是简单的串门聊天,是去把事情讲清楚,免得把中国给拖下水。
朝鲜这次的军事援助来得太突然,西方肯定会借题发挥,给中朝俄扣上一个“军事同盟”的帽子。中国不想背这个锅,俄罗斯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必须提前打个招呼,强调一下收炮弹是为了自保,不是想拉盟友下场。



中俄关系一直强调的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朝鲜的介入让这个底线变得很微妙。普京打仗归打仗,他怕外交上出问题,把中国推得远远的。
这场战争早就不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情了,是全球力量的博弈。俄罗斯收了朝鲜的炮弹,确实能缓解前线的巨大消耗。7月12号那天,俄罗斯就发动了620次袭击,用了597架无人机和26枚巡航导弹。乌克兰空军说他们击落了319架无人机。



但光有炮弹,救不了外交上的困境。如果中国误解了俄罗斯的意图,两国关系降温,那俄罗斯身边就只剩下朝鲜和伊朗这样的伙伴,会变得很孤立。
所以拉夫罗夫必须先去元山定个调子,别让外界觉得这是什么“轴心国”再现。然后马上去北京,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外长会议。俄罗斯在会上的发言很明确,支持中国担任轮值主席国,推动大家一起应对风险、促进发展。这不是空话,这是在表明立场:炮弹是战术层面的事,战略层面没变。
就在俄罗斯忙着跟中国交底的时候,美国那边特朗普不乐意了。7月14号,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见了北约秘书长,直接放话,如果俄乌在50天内谈不出和平协议,美国就对俄罗斯征收100%的关!还对所有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二级关税。



这话一出来,头疼的不只是俄罗斯。所有跟俄罗斯有石油生意的国家都得掂量掂量。二级关税是什么意思?就是你继续买俄罗斯的油,美国连你一起罚。这招是连环计,谁也躲不开。
特朗普还没说完,又宣布要通过北约给乌克兰送重型武器,包括“爱国者”系统,说是几天内就能送到前线,钱还让欧洲出。他这是想把这场战争从俄乌双边问题,变成整个欧洲的问题。



特朗普对普京的态度也变了,说对普京“很不满意”,因为几次沟通都没什么效果。俄罗斯这下看明白了,美国这是在给战争装一个定时炸弹。再不搞好外交平衡,面临的就不是战场上的输赢了,而是全球范围的孤立。
俄罗斯这边接了炮弹,乌克兰那边就在升级。联合国报告显示,2025年6月,乌克兰平民死亡232人,受伤1343人。7月15日,无人机又袭击了乌克兰的城市,防空系统拦截了一部分。



朝鲜给俄罗斯供应军火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从2022年就开始有传闻了。韩国的情报说,从2023年开始,朝鲜就送了数百万枚炮弹。2024年上半年,至少运了10000个集装箱,折合差不多480万枚炮弹。到2025年,累计就超过了1200万枚。朝鲜的工厂全速运转,据说供应量占到俄罗斯炮弹消耗的40%。俄罗斯则用食物、技术和石油来交换。这种交易明显违反了联合国的制裁,但两国都否认。
拉夫罗夫访华的时间点很敏感,正好是炮弹的消息爆出来之后。他先去朝鲜见了金正恩,重申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动。然后就飞到了北京,强调中俄合作。这是普京的算计,先稳住东边的后院。特朗普通牒一出,俄罗斯嘴上说不在乎,但实际压力很大。乌克兰也不买账,说50天时间太短了。欧洲呢?还得掏钱给乌克兰送武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我们

×
西班牙华人网 http://www.bbs.eus 专业服务西班牙华人20年。
评论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西班牙华人网

GMT+1, 2025-7-27 03:32 , Processed in 0.06037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