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涉华讲话,基调是重新平衡中欧经济关系,加速对华“去风险”但不认同战略脱钩,强调中国既是清洁技术竞赛的一个强大竞争者,也是全球脱碳的一个重要伙伴,这是欧洲必须应对的复杂局面。另一边,梅朗雄领导的“不屈 法国”党成员撰写的中欧关系报告近期在法国议会欧洲事务委员会获得通过,引起广泛关注。报告拷问着法国乃至欧洲对华政策的合理性和可信度,并呼吁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合作。
诚然,冯德莱恩的讲话不乏欧洲对中国崛起而产生的“战略焦虑”及“威胁感知”,也有应对欧洲议会民粹派议员抨击其腐败丑闻的“情绪转移”。但同时,冯德莱恩的这番涉华言论也折射出当今中欧关系的复杂性,客观反映了当前欧洲政坛对华的认知偏差。
2003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经贸及科技合作不断深化、硕果累累,但自“冯德莱恩1.0”时期起,中欧关系出现明显波动及矛盾。2019年欧盟委员会发布《欧中战略展望》文件,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这一政治定位有悖于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其矛盾逻辑还造成欧盟对华的“认知混乱”。在这种政策的主导下,欧盟对华关系出现了更多不和谐的声音,在“脱钩断链”“去风险”等论调的鼓噪下,“政冷经热”的局面成为中欧关系的现实。
在若干政治因素的共同塑造下,欧洲对华认知出现偏激和错位并不奇怪。在意识形态领域,欧洲向来标榜其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是全球楷模,秉持欧洲中心主义的优越感。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领域的快速发展在欧洲人眼中成了对欧洲经济发展模式及价值观的挑战。传统优越感的丧失和中西价值观的冲突,深深刺激了一部分欧洲政客。在经济和科技领域,中国在可再生能源产业、稀土提炼技术以及新能源电动车制造等赛道近年的跨越式发展,也给欧洲传统优势产业造成压力。在国防领域,中国在武器装备、指挥体系等方面的强军建设力度也让欧洲一些老牌军事强国有了危机感。
欧洲对华认知出现错位的后果,就是欧洲反华政客对中国的不断抹黑,一些媒体也跟风炮制各类“中国威胁论”。冯德莱恩对华言论所体现出来的矛盾性,正是当今欧洲政坛对华认知混乱的写照。但这只是中欧关系的一面,而并非全部。对中国发展成就有公正评价、抱有客观理性对华认知的欧洲政治力量依然存在,他们对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影响力上升持肯定和包容的态度。
从欧洲政坛来说,有三位政要的言论和三份涉华报告值得我们关注。欧盟前任高官博雷利表示,西方应该承认中国制度的成功,欧洲绝不能同中国开展系统性对抗,欧中必须要做伙伴。法国左翼政党“不屈法国”领导人梅朗雄指出,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具有积极意义,中国经济管理中的规划性值得法国借鉴,法国应排除偏见发展对华关系。德国选择党主席魏德尔强调,中国市场对德国企业很重要,应维持德中经贸合作,应将中国视为应对全球挑战的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反对把中国视为“系统性风险”。这三位欧洲政要在欧洲政坛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相关言论也体现出他们的战略眼光和政治个性。
欧洲政坛还有三份涉华报告对华认知值得重视。一份是欧洲中国事务智库联盟(ETNC)今年6月发布的欧中关系年度报告,另一份是同期法国议会欧洲事务委员会发布的欧中关系报告,还有一份是2023年4月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CFR)发布的涉华研究报告。这三份报告综合起来,基调有几点:中国崛起对西方国际秩序产生重大影响力,欧中关系合作与竞争并存;欧洲需强化战略自主,欧盟对华政策不能“过度依赖美国”,避免在中美竞争格局中“选边”;欧盟的外交决策需得到公众支持,欧盟应正视与中国合作的巨大价值。
尽管这类较为客观公正的欧洲对华认知尚属少数,但在欧洲剧变的大背景下,他们趋于理性务实的中国观实属难得。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随着中欧关系的“重新平衡”,这类声音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因为他们代表了中欧关系发展的正确选择,那就是借助中国实现欧洲战略自主才是欧盟的必然选择,奉行更加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才是正道。(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申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