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美AI人才“双强并立”

[复制链接]
  本报讯(记者孙奇茹)昨天,在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一份基于对全球近20万名学者、9.7万篇高质量人工智能论文进行深度分析的报告——《全球人工智能科研态势报告(2015-2024)》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与东壁科技数据联合发布。
  报告显示,全球AI研究人才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和地域集中特征。美国和中国的研究人员数量合计占全球57.7%,凸显了两国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
  中国的AI研究人员数量从2015年的不足万人增加到2024年的5.2万人规模,以28.7%的年复合增长率展现出惊人的张力。其中,中国科学院3453人、清华大学2667人、北京大学2123人,这些高校人才构成了中国AI人才第一梯队。另一方面,腾讯、阿里巴巴等科技企业的研发团队分别以992人、633人的规模超越部分实力高校。
  美国以6.3万余人的人才数量居全球领先地位,其中,斯坦福大学2385人、麻省理工学院2191人,与谷歌2569人、微软2461人形成高校与企业双引擎。
  “中国人才规模的增长速度很快,以5.3万人紧追美国的6.3万人”,东壁科技数据创始人、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吴登生解读报告时提到,这不仅是数量上的追赶,也是多维度的靠近。
  从论文数量来看,在机构竞争力层面,中国呈现“国家队引领”的特征。中国科学院以585篇高影响力论文位居全球科研机构榜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也进入全球发文量前十。
  中美在企业端的科研差距较为明显。美国头部企业人均科研产出效率显著领先,谷歌、微软、Meta三大科技巨头的总发文量为5896篇,是中国Top3企业腾讯、阿里、华为的1.8倍。这背后是美国基础研究数十年的沉淀,尤其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基础领域,美国企业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为63.3次,较中国企业的55次高出15%。
  “美国形成了典型的‘人才旋转门’机制,如卡内基梅隆大学与当地企业人才流动率达37%。而中国高校与企业间互通率不足15%,这堵‘隐形墙’亟待打破。”吴登生说。
  从中美的优势领域来看,报告显示,美国AI研究展现出基础理论扎实、技术创新驱动和均衡发展的特点,在机器学习、智能机器人(16.630, -0.15, -0.89%)、专家系统等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领域拥有绝对优势,研究注重底层突破和技术伦理,尤其是AI安全与隐私保护。中国AI研究呈现出鲜明的应用导向和产业结合紧密的特点,在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基于报告核心数据,现场还揭晓了五项AI榜单,全景式展现全球AI人才的动态竞争图景。通过榜单可以看到,中美在全球AI生态建设上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科学家正在重构世界智力链条。以《全球人工智能领域Top100人才榜单》为例,其中75人隶属于中美机构,中国机构就职的学者占55人,美国机构就职的学者有20人。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我们

×
西班牙华人网 http://www.bbs.eus 专业服务西班牙华人20年。
评论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热点图文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西班牙华人网

GMT+1, 2025-7-8 09:19 , Processed in 0.08139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